毛衫洗滌處理技巧
(一)基本整理工藝
1.拉幅(stentering)
拉幅整理是利用纖維素、蠶絲、羊毛等纖維在潮濕條件下所具有的可塑性,將織物幅寬逐漸拉闊至規定尺寸并進行烘干,使織物形態得以穩定的工藝過程,故也稱定整理。織物在整理前的一些加工如練漂、印染等過程中,經常受到經向張力,迫使織物的經向伸長,緯向收縮,并產生其他一些缺點,如幅寬不勻、布邊不齊、手感粗糙、平帶有極光等。為了使織物具有整齊劃一的穩定門幅,同時又能改善上述缺點并減少織物在服用過程中的變形,一般織物在染整加工基本完成后,都需經拉幅整理。
2.預縮(pre—Shrinking)
預縮是用物理方法減少織物浸水后的收縮以降低縮水率的工藝過程。織物在織造、染整過程中,經向受到張力,經向的屈曲波高減小,因而會出現伸長現象。而親水性纖維織物浸水濕透時,纖維發生溶脹,經緯紗線的直徑增加,從而使經紗屈曲波高增大,織物長度縮短,形成縮水。當織物干燥后,溶脹消失,但紗線之間的摩擦牽制仍使織物保持收縮狀態。機械預縮是將織物先經噴蒸汽或噴霧給濕,再施以經向機械擠壓,使屈曲波高增大,然后經松式干燥。預縮后的棉布縮水率可降低到1%以下,并由于纖維、紗線之間的相互擠壓和搓動,織物手感的柔軟性也會得到改善。毛織物可采用松弛預縮處理,織物經溫水浸軋或噴蒸汽后,在松弛狀態下緩緩烘干,使織物經、緯向都發生收縮。織物縮水還與其組織有關。織物的縮水程度常用縮水率來考核。
3.防皺(CreaSe—reSiSting)
改變纖維原有的成分和結構,提高其回彈性,使織物在服用中不易折皺的工藝過程稱為防皺整理。主要用于纖維素纖維的純紡或混紡織物,也可用于蠶絲織物。
防皺整理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脲醛初縮體的防皺整理主要用于粘膠纖維織物,使其尺寸穩定,縮水率降低。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美國開始生產免燙棉織物,該織物在干、濕狀態下都有良好的防皺性。在此期間還出現了不少新的整理劑。⑧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了耐久壓燙整理。整理的產品多為滌綸與棉的混紡織物,經成衣壓燙以后,對合成纖維起熱定形作用,因此在服用中能保持平挺和褶裥。
織物防皺整理后,回復性能增加,一些強度性能和服用性能等得以改善。如棉織物的抗皺性能和尺寸穩定性有明顯的提高,易洗快干性能也可獲得改善,雖然強度和耐磨性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正常的工藝條件控制下,不會影響其穿著性能。粘膠織物除抗皺性能有明顯提高之外,其斷裂強度也稍有提高,濕斷裂強度增加尤為明顯。但防皺整理對其他相關的性能有一定的影響,如織物斷裂伸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耐洗滌性隨整理劑而不同,染色產品的水洗牢度有所提高,但有些整理劑會降低某些染料的日曬牢度。
4.熱定型(heat Setting)
熱定型是使熱塑性纖維及其混紡或交織物形態相對穩定的工藝過程,主要用于受熱后易收縮變形的錦綸或滌綸等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物的加工。熱塑性纖維的織物在紡織過程中會產生內應力,在染整工藝的濕、熱和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現褶皺和變形。故在生產中(特別是濕熱加工如染色或印花),一般都先在有張力的狀態下用比后續工序微高的溫度進行處理,即熱定型,以防止織物收縮變形,以利于后道加工。此外,利用熱定型工藝并結合其他物理或機械作用還可以制得彈力紗(絲)、低彈紗(絲)和膨體紗等紗線。
經過熱定型的織物,除了提高尺寸穩定性外,其他性能也有相應變化,如濕回彈性能和起毛起球性能均有改善,手感較為硬挺;熱塑性纖維的斷裂延伸度隨熱定型張力的加大而降低,而強度變化不大,若定型溫度過高,則兩者均顯著下降;熱定型后染色性能的變化因纖維品種而異。
(二)外觀風格整理工藝
1.增白(whitening)
利用光的補色原理增加紡織晶白度的工藝過程稱為增白整理,又稱加白。經過漂白的紡織品仍含有微黃色的物質,加強漂白會損傷纖維。運用增白劑能使藍色和黃色相補,在對纖維無損傷時可提高紡織品的白度。增白方法有上藍和熒光兩種。前者在漂白的織物上施以很淡的藍色染料或顏料,借以抵消黃色,由于增加了對光的吸收,織物的亮度會有所降低而略顯灰暗。而熒光增白劑是接近五色的有機化合物,上染于織物后,受紫外線的激發而產生藍、紫色熒光,與反射的黃光相補,增加織物的白度和亮度,效果優于上藍。熒光增白也可以結合漂白、上漿或防皺整理同浴進行。
2.軋光(Calendering)
軋光整理是利用纖維在濕熱條件下的可塑性將織物表面軋平或軋出平行的細密斜線,以增進織物光澤的工藝過程。軋光機由若干只表面光滑的硬輥和軟輥組成。硬輥為金屬輥,表面經過高度拋光或刻有密集的平行線,常附有加熱裝置。軟輥為纖維輥或聚酰胺塑料輥。織物經過更、軟輥組合軋壓后,紗線被壓扁,表面平滑,光澤增強,手感硬挺,稱為平軋光。織物經兩只軟輥組合軋壓后,紗線稍贏平,光澤柔祝,手惑柔軟,礦b為軟軋光。使用不同鈉匠輥組合和壓力、溫度、穿引方式的變化,可得到不同的光澤。軋光整理是機械處理,其織物光澤效果耐久性差,如果織物先浸軋樹脂初縮體并經過預烘拉幅,軋光后可得到較為耐久的光澤。
3.軋紋(embOSSing)
利用纖維的可塑性,以一對刻有一定深度花紋的硬、軟、凹、凸的軋輥在一定的溫度下軋壓織物,使其產生凹凸花紋效果的工藝過程稱為軋紋整理,又稱軋花整理。染色或印花后的棉或滌/棉混紡織物,在軋紋整理中若浸軋樹脂工作液,可形成耐久性的軋紋效果。合成纖維織物染色印花后可直接進行軋紋。以刻有凹紋的銅輥作硬輥,以表面平整的高彈性橡膠輥作軟輥軋壓織物的工藝,便稱拷花。
4.磨絨、磨毛(Sanding)
用砂磨輥(或帶)將織物表面磨出一層短而密的絨毛的工藝過程稱為磨絨整理,又稱磨毛整理。磨毛織物具有厚實、柔軟而溫暖等特性,可改善織物的服用性能。變形絲或高收縮的滌綸針織物或機(梭)織物磨毛后,能制成一種仿麂皮絨織物。以超細合成纖維為原料的基布,經過浸軋聚氨酯乳液和磨毛,可獲得具有仿真效果的人造麂皮。磨毛(或磨絨)整理的作用與起毛(或拉絨)原理類似,都是使織物表面產生絨毛。不同的是,起毛整理一般用金屬針布(毛紡還有用刺果的),主要是織物的緯紗起毛,且茸毛疏而長。磨絨整理能使經緯紗向同時產生絨毛,且絨毛短而密。磨絨整理要控制織物強力下降幅度,其質量以絨毛的短密和均勻程度為主要指標。
5.柔軟(softening)
紡織品在染整過程中,經各種化學助劑的濕熱處理并受到機械張力等作用,往往產生變形,而且能引起僵硬和粗糙的手感。柔軟整理是彌補這種缺陷使織物手感柔軟的加工過程。柔軟整理有機械和化學兩種方法,機械法采用捶布等工藝,使紗線或纖維間相互松動,從而獲得柔軟效果。化學法是用柔軟劑的作用來降低纖維間的摩擦系數以獲得柔軟效果。不同的柔軟劑所適應的纖維及產生的柔軟效果和對其他性能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化學方法較為常用,有時也輔以機械法。
6.硬挺(Starching)
織物浸涂漿液并烘干以獲得厚實和硬挺效果的工藝過程,是改善織物手感為目的的整理方法。它利用具有一定粘度的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質制成的漿液,在織物上形成薄膜,從而使織物獲得平滑、硬挺、厚實、豐滿等手感,并提高其強力和耐磨性,延長使用壽命。由于整理時所用的高分子物質一般稱為漿料,故也稱上漿整理。硬挺整理的漿液主要用漿料和少量防腐劑配成,也可加入柔軟劑、填充劑或熒光增白劑等。根據上漿量的多少,有輕漿和重漿之分。用纖維素鋅酸鈉漿液浸軋棉織物,再經稀酸處理,使纖維素凝固在織物上,可取得較為耐洗而硬挺的仿麻整理效果。
7.增重(weighting)
增重整理是使用化學方法使絲織物增加重量的工藝過程。在18世紀的歐洲,為了彌補真絲綢在精練后的重量損失,曾采用加重整理方法以維護商業利潤和使用價值。增重整理主要有錫加重法和單寧加重法。經錫加重法整理的絲織物比重增加,手感厚實、滑爽,光澤豐潤,懸垂性增加,吸濕后的收縮率減少乙處理一次可增重20%,反復處理,增重量可達100%。但經增重整理后的絲織物強度、伸長和耐磨牢度都有所下降,且不利儲存,日光曝曬后更易脆損。如整理后經肥皂或合成洗滌劑處理去除附著表面的錫鹽,可減輕脆化。單寧加重法因單寧遇鐵鹽變為黑色而不適宜于白色和淺色絲織物的整理。
8.減重(deweighting)
減重整理是利用滌綸在較高的溫度和一定濃度苛性堿溶液中產生的水解作用,使纖維逐步溶蝕,織物重量減輕(失重一般控制在20%~25%),并在表面形成若干凹陷,使纖維表面的反射光呈現漫射,形成柔和的光澤,同時紗線中纖維的間隙增大,從而形成真絲綢風格(外觀和手感)的工藝過程,又稱減量或堿減量整理。滌綸長絲織物經整理后,光澤柔和,輕盈柔軟,懸垂性能大為改善,可制成仿喬其、雙縐等仿絲綢產品。滌綸短纖及其混紡紗線與緯長絲交織的織物經整理后,平挺滑爽,也可獲得類似效果。
目前,減重整理主要是指減輕滌綸纖維在織物中的重量。實際上,其他纖維織物采用適當的化學晶進行部分溶蝕也屬減量整理的范疇。例如滌綸和棉或粘膠混紡織物,用65%以上冷硫酸溶液處理后,使棉或粘膠完全溶蝕,同樣使產品風格產生明顯的改變。這種減量整理,習慣卜稱為酸減量。
9.煮呢(crabbing)
煮呢整理是羊毛織物在張力下用熱水浴處理,使之平整且在后續濕處理中不易變形的工藝過程。
煮呢主要用于精紡毛織物整理,在燒毛或洗呢后進行。羊毛在紡織過程中纖維受到外力作用發生各種變形,松弛后會產生收縮,浸濕時更為顯著。在煮呢的熱水浴過程中,纖維的分子結構先遭破壞、斷裂,再重新生成更為穩定的結構,對纖維起定型作用。所以,煮呢整理能使織物獲得良好的尺寸穩定性,避免以后濕加工時發生變形、褶皺現象,手感也有改善。
10.縮絨(fulling)
縮絨整理是利用羊毛氈縮性使毛織物緊密厚實并在表面形成絨毛的工藝過程,也稱縮呢。縮絨可改善織物手感和外觀,增加其保暖性和手感等風格。縮絨尤其適用于粗紡毛織物等產品。機織物的縮絨在滾筒式縮絨機上進行,針織物的縮絨可在轉筒或洗衣機等設備中進行。
11.起毛(raiSing)
起毛整理是用密集的針或刺將織物表層的纖維剔起,形成一層絨毛的工藝過程,又稱拉絨整理。主要用于粗紡毛織物、腈綸織物和棉織物等。織物在干燥狀態起毛,絨毛蓬松而較短。濕態時由于纖維延伸度較大,表層纖維易于起毛。所以,毛織物噴濕后起毛可獲得較長的絨毛,浸水后起毛則可得到波浪形長絨毛。而棉織物只宜用干起毛。經起毛整理后的絨毛層可提高織物的保暖性,遮蓋織紋,改善外觀,并使手感豐滿、柔軟。將起毛和剪毛工藝配合,可提高織物的整理效果。
12.剪毛(Shearing)
剪毛整理是用剪毛機剪去織物表面不需要的茸毛的工藝過程。其目的是使織物織紋清晰、表面光潔,或使起毛、起絨織物的絨毛和絨面整齊。一般毛織物、絲絨、人造毛皮等產品,都需經剪毛工藝,但各自的要求有所不同。如精紡毛織物要求將表面絨毛剪去,使呢面光潔,織紋清晰。而粗紡毛織物要求剪毛后,絨面平整,手感柔軟,尤其要把起毛或縮絨后織物表面參差不齊的絨毛剪平,并保持一定的長度,使外觀平整。為了提高剪毛效果,可將剪毛和刷毛工藝配合進
13.蒸呢(decatizing blowing)
蒸呢整理是利用毛纖維在濕熱條件下的定型性,通過汽蒸使毛織物形態穩定,手感、光澤改善的工藝過程。蒸呢和煮呢的原理基本相同,但處理方式不同。蒸呢主要用于毛織物及其混紡產品,也可用于蠶絲、粘膠纖維等織物。經蒸呢整理后的織物尺寸形態穩定,呢面平整,光澤自然,手感柔軟而富有彈性。
14.壓呢(pressing)
壓呢整理是在濕熱條件下以機械加壓使毛織物平整,增進光澤,改善手感的工藝過程,近似于其他織物的軋光整理。但壓呢常用于精紡毛織物的整理。壓呢的方式有回轉式壓呢(又稱燙呢或熱壓)和紙板電熱壓呢(又稱電壓)兩種。前者通過擠壓和摩擦將織物熨燙平整,并賦以光澤。織物伸長小,生產率高,但效果不持久。且由于處理后的織物帶有強烈的光澤,故常在蒸呢前進行。后者大多用于精紡織物,尤其是薄型精紡織物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整理時毛織物分層折疊,中間夾人硬質光紙板和電熱紙板,然后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液壓機加壓完成。電壓后的毛織物表面平整挺括,光澤柔和,手感柔軟潤滑,并有暫時性效果,但其設備龐大,生產率低。
15.防氈縮(antifelting)
防止或減少毛織物在洗滌和服用中收縮變形,使服裝尺寸穩定的工藝過程稱防氈縮整理。毛織物的氈縮是由于羊毛具有的鱗片在濕態時有較大的延伸性和回彈性,以致在洗滌搓擠后容易產生氈狀收縮。故防氈縮整理的原理是用化學方法局部浸蝕鱗片,改變其表面狀態,或在其表面覆蓋一層聚合物,以及使纖維交織點粘著,從而去除產生氈縮的基礎。防氈縮整理織物能達到規定水平的,稱為超級耐洗毛織物。
16.液氨整理(Uquid ammonia finishing)
用液態氨對棉織物進行處理,徹底消除纖維中的內應力,改善光澤和服用性能的工藝過程稱之為液氨整理。其可使織物減少縮水,增加回彈性、斷裂強度和吸濕性,手感柔韌、彈性良好、抗皺性強、尺寸穩定,同時為洗可穿整理和防縮整理奠定了基礎,是提高棉織物服用性能(特別是改善織物的縮水率)的一種重要處理方法。
17.折皺(wrinklng)
使織物形成形狀各異且無規律的皺紋的工藝過程稱為折皺整理。其方法有:一是用機械加壓的方法使織物產生不規則的凹凸折皺外觀,如手工起皺、繩狀軋皺、填塞等;二是運用搓揉起皺,如液流染色和轉筒烘燥起皺等;此外,采用特殊起皺設備,形成特殊形狀的折皺效果,如爪狀和核桃狀等。折皺整理的主要面料有純棉布、滌/棉混紡布和滌綸長絲織物等。
(三)功能整理工藝
1.拒水(water—repellenting)
用化學拒水劑處理,使纖維的表面張力降低,致使水滴不能潤濕表面的工藝過程稱之為拒水整理,又稱透氣性防水整理。適用于雨衣、旅游袋等材料。織物的拒水整理效果還與織物的組織結構有關。經過拒水處理的織物仍能保持其透氣性。但不同的拒水整理劑對纖維的適用性和整理后的拒水效果、耐水洗、干洗、摩擦、耐久性等均有所不同。拒水整理按拒水效果的耐久性能,可分為半耐久性和耐久性兩種。前者處理簡便,價格低廉,主要用于棉、麻織物,也可用于絲綢和合纖織物。后者主要用于棉、麻織物。如用有機硅拒水整理劑則不僅適用各種纖維織物,使織物具有良好而且較耐洗的拒水性能,并能增加織物的撕破強度,改善織物的手感和縫紉性能。
2.拒油(oil-repellenting)
用拒油整理劑處理織物,在纖維上形成拒油表面的工藝過程稱為拒油整理。整理后織物拒油表面張力低于各種油類的表面張力,使油在織物上成珠狀而不易透人織物,從而產生拒油效經過拒油整理的織物,兼能拒水,并有良好的透氣性。主要用于高級雨衣和特種服用材料。
3.防靜電(antistaticing)
纖維、紗線或織物在加工或使用過程中由于摩擦而帶靜電,給后道工序和服裝穿著帶來困難和麻煩。防靜電整理是用化學藥劑施于纖維表面,增加其表面親水性,以防止在纖維上積聚靜電的工藝過程。纖維積聚靜電與其吸濕性有關。例如合成纖維的吸濕性很低,表面電阻高,因而容易積聚靜電。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可采用親水性物質處理,提高纖維表面的吸濕性,降低表面比電阻。
4.易去污(soil--releaseing)
易去污整理是使織物表面的污垢容易用一般洗滌方法除去,并使洗下的污垢不致在洗滌過程中回污的工藝過程。織物在穿著過程中,由于吸附空氣中的塵埃和人體排泄物以及沾污而形成污垢。特別是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容易帶靜電吸附污垢,并由于表面親水性差,洗滌中水不易滲透到纖維間隙,污垢難以除去。又因織物表面具親油性,所以懸浮在洗滌液中的污垢很容易重新沾污到纖維表面,造成再沾污。增加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易去污性的基本原理,是用化學方法增加纖維表面的親水性,降低纖維與水之間的表面張力,最好是表面的親水層潤濕后能膨脹,從而產生機械力,使污垢能自動離去。其方法是在織物表面浸軋一層親水性的高分子材料。易去污整理后,還可增加織物的抗靜電性,穿著舒適,手感柔軟,但織物的撕破強度有所下降。
5.防霉防腐(rot ptoofing)
在濕熱氣候條件下,紡織品含有漿料和脂肪等物質時,微生物很容易繁殖,細菌、放線霉、霉菌所分泌的酶能把纖維分解為它們的食料而造成纖維損傷。防霉防腐整理一般是在纖維素纖維織物上施加化學防霉劑,以殺死或阻止微生物生長。為了防止紡織晶在貯藏過程中霉腐,可使用對產品色澤和染色牢度都無顯著影響,對人體健康也比較安全的水楊酸等防霉劑處理。對于露天條件下使用的纖維素纖維紡織晶,可以用比較耐水洗淋的環烷酸銅鹽類防霉劑進行浸軋處理。
6.防蛀(moth proofing)
毛織物易受蟲蛀,蛀蟲的幼蟲在生長的過程中是以毛纖維為食料的。最早的防蛀方法是在貯藏毛織物時放人樟腦或萘,利用它們升華產生的氣體驅除蛀蟲,防蟲效力不高,且不持久。染整生產中最常用的防蛀整理是對毛織物進行化學處理,毒死蛀蟲,或使羊毛纖維結構產生變化,不再是蛀蟲的食糧,從而達到防蛀目的。現常用一些含氯的有機化合物為防蛀劑。其優點是五色無臭,對毛織物有針對性,比較耐洗又無損于毛織物的風格和服用性能,使用方便,對人體安全性高。
7.阻燃(flame—retardaning)
紡織品經過某些化學晶處理后遇火不易燃燒或一燃即熄,這種處理過程稱為阻燃整理。紡織品的燃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們的易燃性除了纖維的化學組成以外還和織物結構以及織物上染料等物質的性質有關。阻燃劑通常為含有磷、氮、氯、溴、銻、硼等元素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改變纖維著火時的反應過程,在燃燒條件下生成具有強烈脫水性的物質,使纖維碳化而不易產生可燃的揮發性物質,從而阻止火焰的蔓延。阻燃劑分解產生不可燃氣體,從而稀釋可燃性氣體并起遮蔽空氣作用或抑制火焰的燃燒。阻燃劑或其分解物熔融覆蓋在纖維亡起遮蔽作用,使纖維不易燃燒或阻止碳化纖維繼續氧化。
8.涂層(coating)
在織物表面涂覆或粘合一層高聚物材料,使其具有獨特的外觀或功能的工藝過程稱之為涂層整理。經涂層整理的織物無論在質感還是性能方面往往給人以新材料之感。涂布的高聚物稱為涂層劑(或漿),而粘合的高聚物稱為薄膜。涂層整理的代表織物有防羽絨、防水透濕、遮光絕熱、阻燃、導電以及仿皮革等織物。
各種纖維材料的性質和織物用途不同,相應的整理工藝也不同。其原則是發揮優點,改善缺點,從而達到織物所需的風格。例如,棉、麻織物為了增加光澤,減少織物的縮水率,保持服裝的尺寸穩定性并防止起皺現象,織物可進行防縮、抗皺整理。蠶絲織物由于其絲纖維具有悅目的天然光澤和纖細、柔軟、光滑的手感,可謂是纖維中的皇后,為了防止在整理過程中破壞其本身所具有的優良品質,通常以改善其易起皺等性能為主,另外由于絲纖維比較嬌柔,在進行染加工時特別注意使用適度的機械化學強度為宜。在眾多的織物中,沒有比毛織物更依賴于后整理加工了,毛織物的整理除了采用改善其易氈縮和蟲蛀等性能的防氈縮和防蛀外,常通過整理獲得各種風格和品質的織物,如粗紡毛織物中的紋面織物、呢面織物和絨面織物等。相應的整理工藝有洗呢、煮呢、縮絨、起毛、剪毛、蒸呢、壓呢等。粘膠纖維織物主要改善其易起皺、縮水率大的性能。而合成纖維織物在改善其熱收縮性和吸濕透氣性的同時,可利用纖維的熱收縮性對織物進行軋紋等整理。此外,除常用的整理之外,各類織物可根據特殊的外觀風格和功能要求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整理工藝。
上一篇: 工業水洗機的檢查與運轉細節
下一篇: 溫度對去污的影響